2013年12月14日

對開放資料的誤解(一)

疑慮一:犯罪地圖、災害地圖等資訊開放後會傷害房價
 
「傷害」,不一定;「影響」,倒是有可能。

一棟房屋的大約價值,住在該區域的人可能是知道最清楚的,因為一些事件除非長時間居住,否則便遇不上。這種透過經驗、耳語傳遞的資訊,因為沒有公開、正式的管道,一般外來者很難得知,就算知道,其資訊的真實性也令人質疑。

以「災害潛勢地圖」為例,大家都想知道自己財產是否處於危險區域。如果一棟房子在下雨就可能崩塌的地區,卻很「好運」地沒有被畫入危險區域,下次大雨,這棟房子垮掉的機率難道就會大幅減少?當然不是!危險地區就是危險,不論我們是否相信,只要條件滿足,它照樣會垮。

一筆資料如果受到社會壓力而遭到「妥善處理」、「妥協」,這樣畫成的潛勢地圖也只是自欺欺人罷了。唯一的好處就是不會擋到某些人的財路,倒楣的是下一個買房的人、其他不知道真實情形的人。透過這種因資訊不對稱,而堆積起來的「好價錢」,大家都在玩「看誰是最後一個」的投機遊戲。

開放資料真的會造成衝擊?讓我們試著往前回推一步,在資料開放前,該筆資料處於什麼狀態?

該筆資料處於不透明的狀態。

那麼,資訊不透明是否才是造成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呢?當人云亦云,不確定的資訊造成市場恐慌,不是大漲就是大跌,不論哪一項都只是讓價格距離真實價值愈來愈遙遠,唯一受益的可能只有投機客和操縱資訊的人。如果幸運地,一大漲,再一大跌,或許剛好可以回歸到正常水平,但是當資料未公開前,我們怎麼知道「正常」的水平在哪裡?這時的「正常」如何決定?

如果開放資料真的造成價格波動,也只是因為我們試圖讓物件的價格回歸、貼近於真實的價值。只不過當開放前的價格泡沫愈大,開放後爆炸的效果愈強。但這樣的結果並不能完全歸罪於「開放」這個動作。

相對地,開放前被低估的商品,開放後也有可能會回升,然而卻鮮少有人提到這種情況?

在沒有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,開放資料到底會不會傷害標的物之價格,往往是各說各話,沒有定見。更何況,我們連會不會影響都不清楚。但我們卻認為會影響,而且還是負面的影響。

為什麼?

一個致命的物體,不會因為我們的感知不同而變得安全。然而我們是否太常憑感覺、情緒衡量事物?而非透過根據事實收集的資料判斷?當政府沒有釋出相對應的資料之前,公民對公共事務的評估,將很難抽身於直覺和情感所形成的迷霧與漩渦。


------------
2014/01/29 更新內容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為避免垃圾訊息,留言需檢視後會才會顯示,請見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