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作者:Mel Chua
本站翻譯
有幾個頗基本的要素,讓研究者可以讓他們的研究變成開放內容計劃。以下是那幾點。
1. 徹底且即時的透明化。當計劃開始時就以創用CC的授權方式,用可編輯的檔案格式釋出整個研究內容。我將針對各點進行較為詳細的說明:
1a. 釋出所有結果。意思是不單只有最後的完成/完美的成果,還包含粗略的草稿、雜亂無章的筆記和隨意的塗鴉。我們可以在開頭註明「這些是粗略的想法」,這就不用特別對每一樣繁雜的資料個別聲明(除了每週的定期報告),這樣做可以讓其他人儘可能地深究你的整個行動。
1b. 以可編輯的檔案格式散布。別用pdf檔──像是維基網頁、在版本控制檔案庫中的純文字檔,一些Word檔(或是較好的.odt檔)是勉強可接受的方式,但別迫使自己成為結合各人成果時的瓶頸;最好能讓參與者不單單能簡易地存取、編輯原始資料,還能編輯彼此的作品。
1c. 使用創用CC授權。最後報告成果也使用相同的授權方式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選擇「姓名標示─相同方式分享」授權方式,這是個很好的選擇,重點在於他們避開了「禁止商業行為」和「禁止修改」這兩大限制,這兩樣屬於非開放創用CC授權的差異版本。各種方式的混合再製都非常重要。
1d. 開始即開放。如同字面上的意思;當計劃進行時就開始推廣,別等到最後完成研究報告時才提出所謂的「背景資料」。如果要大家在途中給與協助,他們需要儘可能詳細地了解我們現在到哪裡了。
2. 讓研究成果可以被找得到。建立一個集中地,讓人們可以輕易地在一分鐘以內了解整個計劃的目前狀況,並且他們可以很快速地瀏覽研究者建立的所有資料。與其醉心於發展獨特的架構/格式,還不如一開始就有一個清楚的架構;選定一個綱要後就照著做下去。
3. 儘可能降低參與的阻礙。如果可以的話,不要登入或是建立帳號的手續。如果真的需要某種認證方式,想想看使用者可能已經有哪些帳號?(臉書?推特/identi.ca?維基百科?github?)還有他們可能已經習慣哪種平台?(他們知道什麼叫作版本控制嗎?文書處理?看得懂英文?)大體上來說,試著讓大家在幾秒內加上幾次的滑鼠右鍵,就能從「隨機地逛到我們的計劃」進階到「實際提出貢獻」。
4. 更新要有一定的節奏。一般來說一周一次是個不錯的選擇,但是依計劃的特性需要拉長或縮短周期。對於那些需要一個基本原則來參考的人,我半武斷地建議在一個計劃期間至少更新五次,所以兩個月的計劃中約一個星期更新一次;而如果是兩週的計劃,幾乎就是每天更新;一天完成的計劃,可能就需要每小時更新;但如果是為期一年的計劃,約兩個月更新一次(不過每週更新可能會吸引較多的參與者)。選定時間,公佈,然後照著走;這些資訊應該放在「參與」頁面之前(參考第2.「讓研究成果可以被找得到」)因此新手知道下一件事什麼時候會發生,他們可以跳入一起參與。
5. 在社群管道(backchannel)上接觸人群,將他們帶到公共領域。藉由電子郵件、參加會議、推個文/dent、部落格,到咖啡店坐下、走進市場…,走進人群所在之處,在他們的空間儘可能地花時間與之交談,以便幫助他們能夠舒適地進入我們的空間。基本上來說,私下聯絡是必要的,但這只是一種必要手段,將人們帶入一個公共且可以協同合作的空間。這就像是實際開了一間酒吧或是圖書館;讓每個人最後在我們的空間與其他人互動,所以需要我們先走出去與每一個人交談,引領他們進入該空間。
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-相同方式分享 3.0 Unported 授權條款授權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為避免垃圾訊息,留言需檢視後會才會顯示,請見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