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5日

開放資料 O部門的挑戰

當資料的蒐集與保存者看到開放資料的好處,想要開放時會遇到什麼阻礙?

想像自己是一個公務人員,或是手中或有全國資料的機構僱員,在某一天的例行會議,老闆突然蹦出一句:

「開放資料好像有搞頭,咱們來搞搞吧!」

阿?開放料?

當還搞不懂什麼是開放資料時,回神才發現自己早已身處在一場又一場的開發會議,寫專案評估、報告、與各單位交換意見、聽著同事的碎碎念…。

----------

上面這個場景,有可能在台灣的各個機構中發生。

但由於本人孤陋寡聞,又或者可能台灣才開始邁上「開放*」這條路沒多久,甚少從想開放自己單位資料的工作人員口中,聽到他們會遇到什麼阻力。

我們需要了解讓他們裹足不前的原因是什麼,才能讓這條路走的更順。

於是我試圖起個頭來探討,幸運地在歐洲公部門資訊平台(European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Platform)找到了一篇文章:Opening Up Government Data: Making the Case,整理想法後如下:


資源不夠

阻礙:不夠人、不夠錢,認為開放資料是額外的工作,所以需要額外的投資。

Pauline的建議:採取漸進的方式,別一步到位。找出可從資料公開而得的益處,例如不用再一個個回應民眾對資料的詢問或質疑,節省這一來一往的成本等。另外,有可能增加的工作負荷主要來自公開資料的查詢,但只要提供資料的相關資訊,還有適當的支援,這些負荷都可以處理。

再說,多與大眾接觸也會引起他們開始重視資料的準確性,讓資料的保管者也會得益。


資料缺失

阻礙:紀錄時不準確,或是不全,或是資料數位化時遺漏,品質不良,所以怕丟臉,不公開。或是害怕資料釋出會造成爭議,例如英國釋出犯罪紀錄,讓民眾可以查詢各地區的犯罪率,有人就質疑會造成房價崩跌。

Pauline的建議:先諮詢相關利害關係人,請他說明這些資料的可信度。透過這種逐步進行方式,可大幅降低他們的焦慮感。

即使是英國這如此高曝光率的案例──每小時該站有一千八百萬次的點閱率,我們還是可以處理人民的期望。其中也有支持的聲音,例如一些記者主張這些資料會透過提高曝光而逐漸改進,還有不應只為了擔心房價下跌,把這些犯罪資料藏起來,假裝不存在。


與組織的生存方法相抵觸

阻礙:尤其是有官方色彩的非正式官方組織,受到政府「指導」,卻沒有政府預算。當資料的授權金成為組織的生存方式,這便會讓公開資料成為一大阻礙。

Pauline的建議:尋求方法開放存取某些資料集,並保持原來的方式能繼續執行。這樣一來,即使原本那些對公部門訊息收費的持有者,也會願意開放部份的資料集,同時維持其收費政策。


權威的喪失

阻礙:如果什麼事都問公民的意見,那我會不會被瞧不起,被認為沒有能力?認為公開了資料,等於把那些隨著資料而來的權力送給大眾,害怕這樣會失去「詮釋治權」(interpretational sovereignty)。就像以前的祭司、先知擁有著「神」給的資料,只有他可以解釋神的資料,所以擁有治理其他人的權力。


沒有開放的概念
 
阻礙:原本呈上去的企劃是「開放」,結果最後修成了「加值」,「開放」不見了。

我們往往會忽略,每個人因為生成長過程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,而以為對方和自己一樣,都知道某種概念,便以該概念為基礎,討論了起來,結果花了大半時間,才發現彼此想的根本不一樣


----
最後兩點並沒有建議,因為個人認為這其實屬於觀念上的差異,需要的只有溝通與了解。

如果您有更好的意見,或是發現作者沒有想到的地方,歡迎留言指教。


參考資料:

Pauline Pollard. (2011). Opening up government data: making the case (Topic Report No. 26). European Public Sector Information Platform. Retrieved from http://epsiplatform.eu/content/topic-report-no-26-opening-government-data-making-case

2 則留言:

  1. 慕尼黑市走過這一遭,所以有了這個:
    http://www.opendata.tw/tut/ready2open/

    回覆刪除

為避免垃圾訊息,留言需檢視後會才會顯示,請見諒。